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AITEC

實務分享:300小時線上課程經驗談

已更新:2022年9月15日

作者:蔡明伶 語言病理師,現任愛得克線上學習及教育機構執行長

文獻整理:蔡佳曄 心理諮商研究生,現任愛得克線上學習及教育機構研究助理



筆者創建的愛得克教學團隊自 20211 月 22 日迄今,在華人地區共累積300 小時以上的線上語言治療經驗,服務多種類型及不同年齡的案主,統計資料如下:



表一 愛得克線上語言治療統計資料



筆者投入線上治療課程的階段歷程


超過300 小時的線上治療課程實務,筆者經歷不同階段的轉換,包含心態上的變化、學生類型及數量的拓展,以及線上教材的積累、使用靈活度及豐富度都得到成長。以下說明每個階段的狀態,以及激勵筆者前進的原因與動力,希望能藉由自身經歷的分享,鼓勵更多語言治療師/特教老師對線上治療或是課程產生興趣與信心。



階段一:懷疑、困難、不可行


因為受到多年實際授課經驗的影響,就算過去會使用影片、或是科技軟體來協助教學,但是這些都只是輔助的手段、及增加學習成效而為,筆者當時仍認為,實體治療才能達成應有的效果,因此無法從慣性的思維跳脫。


搜集到線上治療平台的介紹時,筆者一直納悶,這是如何辦到的?唯一解決疑惑的辦法,就是去訂閱及試用這些平台,了解操作概念,當發現平台內建相當方便的互動性工具,才開始升起一點點的信心。


筆者同樣經歷過懷疑、認為不可行的階段,因此理解其他治療師覺得不可能的心情。



階段二:線上訓練執行初期


首例個案是新加坡 13 歲自閉症男學生(Josh),雖來自華人家庭,卻只會非常少數 的華語詞彙(如五官、唱數到10以內),主要的語言是英文,可以以英文進行口語會話及閱讀,但仍出現對問句採鸚鵡式仿說回應,無法正確使用反轉代名詞你我他。也有重複性的肢體動作,例如走三步彈跳一下,且逃避與溝通者眼神接觸。


準備線上課教材,是筆者的「腦力大爆炸」時期,不斷地沙盤推演上課程序,對於教材的內容設計、呈現程序一改再改,一個小時的課程有時候需要超過 6-8 小時的思考與準備時間。但從 2021 122 日首次上課到 2021 年 4 月中旬,得到的正面成果是:華語發音的精準度(含聲調)達到 75%;詞彙量成幾何速度上升;對於中英文詞彙位置、語法不同,能理解、能轉換(如:where is your school vs 你的學校在哪裡?雞媽媽 vs mommy hen)期待上華語課、上課時動機及參與性很強。其他家人重要的回饋是:Josh 懂得也會使用反轉代名詞了、問句鸚鵡式仿說消失,主動詢問媽媽是否可以轉學到和弟弟一樣有華語課的學校讀書。


案例的進步,顯示特殊孩子仍有學習第二語言的潛力,只是我們可能忽略了這個可能性。筆者的臨床經驗,吻合國外研究文獻指出的結果:特殊兒童確實有學習第二語言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是家長和老師可能想像不到的(Norris, 2001; Bird, Genesee, & Verhoeven, 2016)


目前孩子仍繼續維持一星期一次的華語課,課後沒有佈置另外的練習,預估華語詞匯量大約 400-500 之間,能理解與生活相關的句子,及有使用中英句子的能力(如我會照顧爺爺、幫爺爺倒水、陪爺爺去公園跑步...),兩個月前開始使用新加坡小學華語課本作為現階段教材。


家長的回饋,及 Josh 的進步和學習動機,促發筆者繼續開展線上治療課程的動力。



階段三:讓更多有興趣的學生加入


(一)兩位唐氏症成人加入


兩位唐氏症成人都已經有認字及讀寫的基本技能,平時不會主動開啟對話、對話的內容一成不變、重複說相同的話、在社交場合安靜、很少主動開口交流、對於簡單的閱讀能理解,能抄寫文章中的文字,但不一定理解意思,其中一位孩子在庇護職場上班時,帶班老師經常反應給家長,孩子沒有完全理解工作要求、也經常忘記職場老師要轉達給家長的話。


教學目標包含:


1.加深、加廣閱讀的內容,含需要推理、解決問題、及設計需要提出建議的學習材料、四字成語的理解及應用


2.加強聽力理解及閱讀理解


3.處理句型錯誤及不完整句型


4.構音練習(學生A:聲隨韻母缺乏鼻音,學生B:不送氣音代替送氣音,兩個學生都有聲調精準度的問題)


5.對話演練


6.加強遊戲反應及能力


7.增加日常生活及社會文化的知識



成效簡短說明:


1.學生生活口語對話的能力明顯提升,開口說話的自信心明顯提升,不再只是安靜的聽講者


2.每次上課前的問候語有靈活變化、說話的句子完整且流暢


3.針對說話的情境,會使用同義詞彙來進行註解


4.能應用成語在口語上及課後練習的造句


5 .因為詞彙的使用能力和句型的完整度提升,就算清晰度仍不到完美,但是互動者能從前後文意了解他們在表達什麼。礙於唐氏症低張力及口腔精細協調動作弱的影響,除非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的講,在不夠自然的情況下,才能完全精準的做出構音及聲調的要求,但是,日常生活對話無法做到這樣的要求,因此,發音百分之百的準確度相對而言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二)深圳小學三年級讀寫障礙孩子的加入


筆者在案主小一升小二的暑假提供7次直接面對面的語言治療,案主無法自己讀出小一課文,需要母親每天晚上花三小時時間協助完成學校功課,當時的目標在「拼音語音解碼及編碼」,字形後設認知技能的建構、整合中文形音義的元素以增進閱讀能力的提升。


案主母親在發現案主在訓練之後閱讀速度及語言能力明顯進步之後,為了要避免案主小一在原校被嘲笑「笨」的形象持續延伸,便將案主轉學到中英雙語的學校,這導致案主要重新適應兩種語言的要求,在學習成效不甚理想的情況之下,案主在三年級再度轉學,然後家長聯繫筆者,因為無法直接見面,只能提供線上治療課程。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


1.協助案主重拾閱讀及畫畫的信心與興趣


2.訓練寫作與敘述時所需要的組織與統整能力


3.數學應用題題意掌握


4.錯別字的改善


5.繼續增加詞彙難度高、文意複雜的閱讀內容


6.處理嚴重的考試焦慮與低落的自我價值觀,對於考試的預期失敗反應降低,否則本來會的,因為焦慮腦子一片空白就交白卷。



成效簡短說明:


孩子在特別設計的情感性閱讀內容中除了得到情緒上的抒發、也重拾自己有畫畫天賦的信心,內容也整合上述目標2、3、4、5、6所需要改善的問題,媽媽反應這個線上課程帶給孩子一種信心及希望。


媽媽很快地要求筆者安排弟弟加入線上課程,弟弟是有資優傾向但沒有正式被鑒定過,弟弟還在一年級,仍然可以進行課業性語言的提升、廣泛性閱讀習慣的培養及當和哥哥有衝突時。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後來深圳疾風草啟言教育信息管理有限公司在聘請專業設計師的商標屢次被駁回後,購買這個學生所畫的商標圖案竟然通過了。





圖三 學生設計的商標圖案



這個階段筆者主要的進步是教材準備的時間縮短、同時也是因為資料庫的儲存更豐富了,對於線上平台的功能操作上也更加熟悉,教材內容的準備、呈現的順序、教學方法更為靈活。而學生的反應更讓我們義無反顧繼續提供線上課程給更多需要的大眾。



階段四:接受更多元的學習對象


筆者的線上治療持續發展,並接收了更多元的學習對象,個案的狀況包括:


1.多動症


2.台灣學習障礙高中生


3.兒童幼小銜接注音及拼音學習(音韻覺識及閱讀啟蒙的發展)


4.雅思博格症候群 (語用及溝通意圖的訓練)


5.功能性構音障礙


6.華語外語口音矯正 (矯正台灣印尼籍照顧者因口音導致的溝通誤會,如湯有沒有線 vs 鹹,大街我豬好了 vs 大姐我煮好了)



在超過300小時的線上課程當中,筆者和團隊完成了語言治療和語言發展各項領域的使命,不僅限於下表說明,僅簡短統整如下:


表二線上語言治療課程的目標



結論


只要這個世界無法真正回到疫情之前,隨著科技繼續創新,線上治療將會持續前進,它的優勢是在科技軟體的平台之上,語言治療所需要進行的各項抽象的訓練領域(語音、語意、語法、語形、語用)反而能更靈活、更具體的被呈現出來,加上新一代對於科技、電腦、或是平板自然上手的直覺反應,反而能增加其學習及互動的動機,目標必然可以達成。


以筆者主導的團隊在近20個案例,時間長度約一年半的期間內,累積線上上課總時數達到300小時,從質的觀察,案例在聽說讀寫、理解與表達、和學校課業需求的語言能力、詞彙量的提升、音韻覺識的開展、閱讀習慣的培養...都獲得正面及持續性的進展,線上語言治療充滿令人驚喜的成效及有趣的發現,希望更多的語言治療師能夠有興趣投入,造福疫情時代中有需要的家庭。(本文同步刊登於中華溝通障礙教育學會論文集第九卷)



附錄:線上治療學生學習成果照片分享

圖一 唐氏症學生蔡佳宏的成語造句表現-1





圖二 唐氏症學生黃于軒的成語造句表現-2








參考文獻

Bird, E. K. R., Genesee, F., & Verhoeven, L. (2016). Bilingualism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A nar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63, 1-14.

12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